2018-6-6文字:赵磊 摄影:赵磊
2018年6月5日至6月6日,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汪夏燕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于澍燕教授和孙再成教授访问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并在桃李学术论坛分别做了题为“微纳流控系统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超金属-金属成键:从自组装到功能”、 “高效荧光碳点的调控剂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褚海斌教授主持。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常菲教授、王春燕研究员等学院十多位教师与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三位教授的报告涉及分析化学、超分子化学、碳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精彩的报告吸引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踊跃提问、积极讨论。之后,三位教授还与我院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未来的科研合作达成初步意向。
汪夏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在法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人才,并被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回国后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微纳尺度分离分析、微流控合成与分析、纳米电化学等。聚焦于研制微纳流体驱动操控新装置、建立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新方法。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Energy、TrAC、Chem. Comm.和Anal. Chem.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图一为汪夏燕教授作报告
于澍燕,1994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2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美国Texas A&M大学、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01-2005年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聘为研究员;2004-201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任教授;2014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入到北京工业大学。2017被聘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教授。重要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化学》、《美国化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一流化学期刊上,分别被美国《科学》杂志以“编辑的选择”进行了评述和被选为德国《应用化学》期刊的封面并被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并被誉为“金属-金属成键的王冠级成就”。
孙再成,1999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2001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到德国马尔堡大学作“洪堡学者”。2010获得美国R&D Magazine杂志评出的有科技界“奥斯卡奖”之称得的R&D 100Awards。201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2年入选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计划。2015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目前主要的科研方向是具有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以及多色发光的荧光碳纳米点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诊断治疗。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CS Nano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百篇,他人引用3600余次。已获授权中国专利15项、美国专利2项。
图三为孙再成教授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