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联合自然博物馆开展化学趣味科普实验活动2025-09-12    文字:


近日,我院联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共同为中小学生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场化学科普实践活动。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及学生志愿者团队,依托电池实验、显色反应与荧光实验三大模块,将大学实验室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Part.1

学院专业团队助力

提升科普活动科学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院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承担了实验设计、原理讲解与实操指导等重要工作。教师们以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复杂的电化学、显色反应原理及荧光材料特性等知识,转化为中小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学生志愿者们一对一、手把手地协助小朋友完成各类实验操作,展现了我院学子良好的实践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Part.2

三大实验模块系统设计

体现学院教学科研特色

“电池诞生记”实验从电化学基础出发,由我院教师讲解水果电池工作机制,指导学生利用日常水果和金属电极成功点亮灯泡并驱动小型电器,真实再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过程。

在显色反应实验中,师生团队引导同学们运用刃天青试纸定量检测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通过颜色变化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将检测过程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在严谨的科学实验中融入趣味元素。

荧光实验部分展示了我院在材料化学方面的科普应用。教师通过ACQ效应及“笼效应”等概念,启发学生理解分子结构与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大家制作出在紫外光下发出荧光的海洋瓶,使抽象的理论化为可触摸、可创造的科学作品。

Part.3

馆校协同育人

构建科普教育新机制

我院始终重视科学普及与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推动高校资源向基础教育开放。本次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合作,正是学院践行“大科普”理念、服务地方素质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这些实验太神奇了!”一位参加活动的中学生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水果可以发电,颜色变化可以检测营养,普通的沙子还能发出荧光。科学原来这么有趣!”参与活动的教师表示:“借助博物馆这一公众平台,大学能够更直接地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同时为学生提供教学相长的实践机会。”

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与博物馆、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合作,将更多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持续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更多孩子心中埋下探索科学、热爱化学的种子。

上一条:欢迎入列,未“铼”可期——我院开展2025级... 下一条:我院师生集体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